【榜書解析】
  對於我這樣一個酷愛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、學文出身的小職員來說,打開《1944:騰衝之圍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。2009年,當軍事編輯出身的民間軍史超級粉絲餘戈推出他的成名之作《1944:松山戰役筆記》時,我還沒太把它當回事。在書店翻了翻,感覺就是對自己不太熟悉的一場著名戰役的史料梳理,其間加上一些文學化描摹和戰史文本常有的“煽情”:通過細節再度詮釋戰爭可以使人瘋狂和英勇到何種程度,當然也在客觀上起到“正視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正面表現”的作用。但是,總感覺它沒有多少創見,因為這些我早就知道了,多一本少一本只是量上的積累。
  6月2日,我忽然在媒體上看到6月1日有關崔永元作為嘉賓參加在三聯韜奮圖書中心舉行的《1944:騰衝之圍》新書首髮式,他稱此書“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感情色彩”。我立即掏出手機下單。理由也簡單:我是崔永元所代表的價值觀的鐵桿粉絲。
  老實講,等第二天一早從快遞員手中接過書,我還是略有失望。粗粗翻過之後,沒覺得它比《1944:松山戰役筆記》有更為本質的突破,甚至感覺它仍然還有“筆記”式的半成品特色。
  在這部厚達八百多頁的大作中,基本由兩種內容組成,一是基於各種史料的引用、轉述和改寫文字,二是出自作者的紀錄片稿本式的串場詞。嚴格來說,它的主體是史料的高級“拼貼”。但是,它也不是歷史文學,因為其中所寫細節,哪怕是一句罵人的話都是有具體的出處。最為引人註目的是,作者不但使用了大量以“文史資料選輯”為主體的公開發表的底層史料,披露了“第五十四軍騰衝作戰機密日記”等未刊獨家史料,加之基於田野調查而得到的豐富的感性遺存,從而構建出中國現代出版意義上的非虛構歷史著作新標誌。
  《1944:騰衝之圍》開啟了通俗戰史寫作的新向度,不僅是因為它倡導的“微觀戰史”概念,它給當前普通公民的更大啟發是:開放的社會已經給每一個的知識人提供了重新解讀歷史的可能。我很慶幸作者的主流媒體從業身份沒有限制這本書的客觀描述。就憑它強調的“戰爭能力是一個民族的元實力”這一有點偏執的觀點,它甚至可以被認為是繼吳思《潛規則》之後中國非專業學者新的思想貢獻。□公權
  新京報書香榜數據由北京圖書大廈、王府井書店、中關村圖書大廈、涵芬樓書店、三聯韜奮書店、萬聖書園、開卷公司、亞馬遜網上書店、噹噹網上書店、北發圖書網等提供。  (原標題:解讀歷史的新可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z39izcg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